2024婺源旅游攻略尽在婺源人家网> 攻略游记> 浏览文章
山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叫婺源
0 来源:都市周游 作者:袁培德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7年04月23日

  婺源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境内,与安徽省和浙江省交界,历史上是古徽卅一府六县之一。因婺源地处偏僻山区,险阻天成,自古以来兵戈少至,使得当地的古民居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至今。

  婺源山清水秀,古树相连,云雾缭绕间突现层层梯田,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古祠堂、廊桥、亭阁、书斋、戏台、宝塔等等隐现于青山绿水之中,点缀于古木幽篁之间。更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所著称,故又被冠以“中国最美的乡村”之誉。2005年3月的一天,我们几个相约驾车前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卅”的婺源。



  徽商生根的地方----思溪延村

  清晨的阳光还没有从东方升起,我们便带着紫阳的晨露上路了。车子驶出紫阳镇后,再也没有见到现代化建筑的景致,路两旁开始出现飞檐翘角、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在晨曦中时隐时现。

  思溪延村是两个村子的合称,是江西省古建筑群的重点保护村落,也是婺源古村落建筑群鼎盛时期的一个缩影。我们在村口的凉亭旁见到了一块碑,碑铭记录了延村的历史。

  我在村里找到了一位姓金的老人,他介绍说:过去这里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全村大都为茶商,如今仍保存有商贾建造的民居宅第五十六处。这里的房屋一大特点是全村户户相连,要是在雨天,从村头走到村尾可以“穿堂过户,雨不沾衣。”那天正好下雨,于是我们便体验了一番。

  在延村转了一圈,发现这个村最具特色的要数它的“商”字形大门和砖雕。据村里人讲,这一风格的建筑多为清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是有名的商家院落群。也就是每个院宅的门楼都是一个“商”字形结构,家家户户高楼高墙,可起到防火作用,一般前院还有“四水归堂”,即大部分雨水由大门两边隐蔽的水管流入家中,有“肥水不流外人家”的说法。

  傍晚时分我们在思溪村口一户农家住了下来。思溪村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村内的古建筑大多为明末清初时期所建,旺时多达70多幢,现保存较好的有30多幢。思溪村背山面水,就如同一块碧玉嵌于锦峰绣岭和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粉墙黛瓦点缀于自然山水之间,如诗如画,意境神美。

  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悄悄地摸黑出了村子去拍摄风景。一路穿田野过小溪,朝村后的山坡进发。清晨的小山村一片寂静,只有几只青蛙受我们惊扰,慌忙跳入小溪发出“扑通扑通”声响。半个多小时后,大家爬上了村后的山坡,各自架起了“长枪短炮”。不多时,太阳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思溪村被一层浓浓雾气所包围。大伙都摒住呼吸,预感到将有精彩的美景出现。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当三十分钟过去后,笼遮在村子上空的浓雾一下子散开了,大家一阵猛拍。好家伙,这一下子就“谋杀”了两个反转片!

  回到住地已近正午,我们让房东准备了几个颇具婺源特色的农家菜,美滋滋地饱餐了一顿。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大伙还一个劲地讨论着上午拍片的体会,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味。饭后,稍作休整后便离开了思溪延村,车朝理坑方向前进。

  以“理”为本的村落----理坑

  理坑属沱川乡,地处婺北,因理源小溪绕村流过而得名理坑。村口有一座别致的桥亭,名为“理源桥”。桥上有亭,桥亭合一,就像一座屏风遮挡住村子,又如一座闾门,亭内可供路人躲雨歇息,村民常在这里闲坐聊天。

  理坑村人好读成风,自1586年31岁的余懋学考中进士后,村人先后经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6人。几百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偏僻小山村,秉承苦读勤学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光、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多达333部,其中5部78卷被收入清《四库全书》。

  我们在村口找了一位姓余的村民导游,他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重文、重礼的小山村。我们随村民导游沿涓涓小溪进了村,沿途是清一色的青石板小路,清澈见底的溪水上架起两座小石桥。导游停下了脚步,回过头向我们介绍说:这座桥称添心桥,前面那座叫百子桥。这座百子桥其形恰似文武百官上朝时所用的朝笏,意指理坑乃仕宦之村;而添心桥的造形犹如一锭倒过来的金元宝,示意村人富足安康。两桥相合,意味着理坑村富贵双全,民运昌通。

  到理坑游玩,必须要去看看“云溪别墅”。村民导游说:云溪别墅的主人叫余启官,当年在广东经营茶业,逐成巨贾。然而此人却信奉为官,决心以商兼儒,为此在村中修建了云溪别墅,用于潜心读书。经过数年苦读,一举中得进士而光宗耀祖。

  据说余启官的后人余纯烈,号称“云溪先生”。此人是个风流才子。在他的院落门口有一副对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位云溪先生善画美人图,当然他也爱美人。他笔下的美人图比风流才子唐伯虎还多,并且,他的妻妾大概比唐伯虎也不少(纳妾七房)。想必此人定是红袖添香,翠帘初卷,不仅才子佳人,而且风流蕴籍。

  天色渐暗时,我们跟着村民导游来到了村尾他的家,他家只接待吃,而不提供住宿。到他家时,做饭的人一时找不到,我们只得起身告辞。本以为村民导游会有怨言,不曾想他还主动提出来帮忙找别的吃住。从这位村民导游身上,我们看到了理坑村民的纯朴、重礼和好客。

  廊桥遗梦的故事----清华

  早就听说清华镇有一座美丽的廊桥。说起廊桥,我们都想一瞻她的风韵。以前,一部叫《廊桥遗梦》的电影,生生将默默无闻的廊桥,凭添了无数浪漫的色彩。一时间,电影中的主人公金凯、最后的牛仔、大路的尽头,都仿佛都是在廊桥边才会发生的故事。

  要去看这座美丽的彩虹桥,必须经过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这是在婺源年代最久远的一条小巷(据说修建于大唐盛世的年代)。小巷很窄,并排只能通过两个人,只要对面村民挎着竹篮朝我们走来,就只能踮起脚让对方先过。小巷两旁的房屋年代已很久远,墙上长出了半人多高的青苔。经历史岁月的冲刷,墙体出现了一条条的黛色痕迹。脚下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每一个小坑都泛出幽幽的青光。在这具有远古气息的小巷中穿行,仿佛走进了时光遂道。



  走出小巷便是美丽的彩虹桥,彩虹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彩虹桥长140米、宽7米,是由六亭、五廊构成的长廊式人行桥,每个桥墩上建有一个亭,墩与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有“廊亭桥”的名称。据说桥的名字取自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这座彩虹桥的设计十分科学。首先,桥墩犹如半个船形,朝上游一侧锋锐,而朝下游这侧则平整,如此可大大缓解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力;其次,桥墩之间距离不等。墩距最大跨度超过12米,最小为9.8米,这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最后,是大小不等的条石修砌的桥墩,以此来减小缝隙,达到牢固桥体的目的。正是如此科学的设计,才使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廊桥坚固不毁传承至今。我们不得不为古代建造者的智慧所叹服。

  从彩虹桥举目远眺,远处青山如黛,层林尽染,面前古树掩映,田园如画,桥下水流清澈,竹筏缓行。桥头一架古老的水车缓缓地转动,带起了一股股水流,也带起了一丝丝乡愁。

  我在彩虹桥的廊棚下采访了当地一位老人,老人向我讲述了关于彩虹桥的一段传说:这桥和当年清华村的两个人有关,一位是俗名胡济祥的僧人,另一位是本地的能人胡永班。两个人都有个共同心愿----为乡亲们搭一座桥。于是,胡济祥四海云游,用三年多的时间筹集到一笔巨款。而胡永班则用这笔钱设计并组织人力施工,历时四年桥才建完。在桥即将竣工封盖最后几片瓦的时候,西边山脊上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夕阳透过云层,投映在碧水之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当时胡济祥和胡永班见到此景,认为此为吉兆,便立即让村里人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并将此桥定名为“彩虹桥”。后人为了纪念二位先人,便在桥中间的亭子上开设了神龛,世代供奉以示纪念。其中包括募化僧人胡济祥的神位、建桥者胡永班的神位,以及镇水之神(大禹)的神位。

  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三月的江南,烟雨朦胧,我们驾车奔驰在去李坑的路上,车窗外的绿色一刻不停地在眼前闪烁,然而,大伙的情绪却都很低落。因为离开理坑时,一位同事把一个小包丢在了理坑一农户家中,包内有手机、相机和“数码伴侣”等。后经商定:我们三人先到李坑,司机返回理坑村找包。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约12公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到清,出仕官富贾百余人,村里的文人留下的传世之作多达数十部。南宋乾道三年李坑便出了个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故李坑又有“状元故里”之称。

  李坑村现有人家260多户,大多居住在河溪的两岸,从而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漫步在细雨中的青石板路上,跟随清澈欢快的小溪穿过整个村庄,村内古建宅院依山而立,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小溪中映出浣衣女的身影,这一切让人驻足,浮想联翩。

  午饭时分,我的手机短信显示:“包已找到,婺源人好!”当我大声读出短信内容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欢呼雀跃。为此,我们每人还多干了一瓶啤酒以示庆祝。因为包中的“数码伴侣”存着我们四个人这次婺源之行的全部数码文件,另外,大家也从这件事上进一步了解了这方土地上数百年来的浓浓淳朴民风:人家无非积善,好事只是读书。于是“山间茅屋书声响”、“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才传承下婺源人的好学精神和百姓的整体素质,形成了重礼仪讲文明的乡风。

  河流环抱的村庄----汪口

  清晨的鸡鸣把我从梦中叫醒,匆匆披上衣服,唤醒同伴,背上相机上了房顶。昨天傍晚,我们一到汪口就开始踩点,最后选定住在村子河流对面的一户人家。农户家的房屋建在山坡上,是一幢较新的三层楼建筑,也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在这里拍摄汪口村全貌是很理想的角度。

  架好机位便只等待拍摄的时机,不多会儿,天边开始渐渐放亮,放眼望去,群山环抱,连绵起伏,碧玉般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群峰下,在河流的环抱中簇拥着一大片白墙黛瓦的民居,农田呈现出纵横交错的优美线条。当正在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时,东方的山头上,红彤彤的太阳从云层里露出了脸蛋,金色的阳光瞬间洒遍了整个山村,粉墙黛瓦间高大的古树木,在阳光下变得金灿灿,在绿油油的大地上,显得更加夺目和耀眼。又过了一会,河流的水面上升起一股白色的薄雾,随着河水的流动慢慢展开,远处的高山、田野以及黑白相间的徽派古民居,渐渐地融入轻纱般的雾色之中。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升得老高,我们这才感到空空的肚子,于是赶紧朝河对岸的村子走去。走进村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汪口的俞氏宗祠。俞氏宗祠的建筑年代是1744年,属清代中轴歇山式结构,内有祠堂、书院、花园等,总占地面积1116平方米。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是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并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等多种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太逼真。俞氏宗祠作为清代中轴歇山式建筑,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特别是宗祠内的木质构件雕饰,数量之巨、工艺之精、风格独特,更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精品”。

  古镇里的幸福生活----江湾

  午后的江湾村显得懒洋洋的,长长的巷子里面满是和我们一样放慢了脚步东张西望、探头探脑的外乡人,原本就不算宽的街道还被一些自娱自乐的江湾人支起的麻将所桌占着,但有客人光顾时,他们就会停下手中的牌,起来招呼客人,客人一走,便又一门心思回到牌局上,全然一副享乐、挣钱两不误的样子。

  行至江一麟纪念馆,才知这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只见大门上是一色水磨青砖蒙面,表面用铁制泡钉固定,既显庄严,又安全牢固。厅堂正中地面由方砖铺就而成(俗称“金砖铺地”),屋架上方梁与枋之间用蔑辫连接,表面敷石灰,这就是“芦苇土墙”。简单不显豪华,但它却是地道明代建筑的代表之作。

  江湾在是典型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指导下选址布局建造的一个古代村落,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与自然环境形态美的协调都离不开阴阳调和,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风水理论,这反映出了当地人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江湾村北靠后龙山,面朝汩汩不息的梨园河。终年不断的河水为其提供了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而民居则大都建在山麓开阔的河湾处,阳光充沛,利于开垦田地。山环水绕,锦峰簇拥,河川如练,这不仅满足了村民物质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还营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审美空间,使得江湾古村落成为一方附阴抱阳、四通八达的风水宝地。

  夜晚,当我们散步在江湾古镇的街上。大街两旁的饭店、酒吧、娱乐厅、美发厅,里里外外灯火通明。一路走去,看到家家户户屋内的电视里几乎都是热播不倦的“小燕子”,而屋外的很多人家都摆开一张张小木桌,摆一壶清茶,聚在一起聊着古今中外,享受天伦之乐。   双溪交汇的田园古镇----晓起

  我们到达晓起村那天,天空阴云密布,细雨绵绵。同行的几人都抱怨这鬼天气,幻想着突然阳光灿烂,而我却另有所思。正所谓“杏花三月,春雨江南。”烟雨朦胧,不正是江南春色的典型特征嘛。倘若艳阳高照,固然光影交辉,或许能拍到出彩的照片,但是,那种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江南意境,肯定不复存在。宁静、淡雅也是摄影人该追求的艺术境界。所以,阴雨绵绵不一定是坏事,光影柔和也许能出奇效。于是,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喜雨”中进了晓起村。

  晓起村分为上晓起和下晓起。上晓起以山坡田园风景为代表,古村建筑多为清代风格,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台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当时主人高贵的身份。村中小巷均为青石板铺就,曲曲折折,犹如棋局。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和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很容易让人想象到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下晓起则以水绕村庄、古树环抱为代表。古往今来,这里的人们都崇尚绿色,重视环境保护。村中名贵树木荟萃,古樟树群堪称全国罕见。

  我们在村口路旁一所凉亭内见到颇有意思的一景:亭内梁上一面白底绿字彩旗,上有“方婆遗风”四个大字。走进凉亭,内有一长条板桌,上设大个金属保暖茶桶一个,桶上写有一首打油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据村民介绍,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姓方的阿婆,每天一大早起来就煮好一大锅开水,放好茶叶,挑着两个桶去村口路边的凉亭,为过路人免费提供茶水,直到方婆离开人间。方婆虽故,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却在晓起村传承至今。

  走出晓起,站在桥头回望这个古村,发现一个老农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正赶着牛走在古老的石拱桥上。桥的两边,几棵高大的古树经雨水的润泽,更显郁郁葱葱,河岸边的石埠头,几个老妇人正在涤衣,桥下的小溪叮咚,好似吟唱了千年的歌谣。见此情景,大家赶紧把相机掏出,又是一阵猛拍……

  我们的车子在绵绵细雨中出了晓起古村。一路上大伙仍在回味刚才的情景,过瘾,真过瘾!同行的一个朋友突然放大嗓门说:“大家静一静,我朗颂一首诗:‘古树高低屋,细雨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诗!”我们的“大诗人”接着又说:“婺源好似一个绿色的大公园,而晓起则是这个公园里的一处绝佳景。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古街小巷,青石铺就的千年古道,清风碧野的自然环境,真可谓人间仙境!”

  鲜花盛开的村庄----江岭

  车到江岭宾馆已经是晚上10点半,宾馆很大,感觉一次可以接待几百位游客。大山深处居然有这样一处宾馆,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更让人意外的是,两人的标房只收40元钱。记得那天宾馆的经理亲自为我们下厨,酒足饭饱之后还洗了个热水澡。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大家就起床了,等我们到停车场的时候,几个搞摄影的同行已经装完车准备出发了。当我们来到山坡上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全是三五成群的摄影人。好嘛,好角度几乎都被占领了。

  天空渐渐地从晨曦中苏醒,漫天云气,大地万物滋润,四处鸟鸣不止。眼前是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是我走南闯北所见到过最壮观的油菜花田,在厚重凝沉中饱含着生命的春意。

  山坡下几乎都是青一色的黛瓦、粉墙、马头墙。黛瓦在岁月的冲涮下已显得灰不溜秋,粉墙壁也斑斑驳驳,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而马头墙却依然挺立着。民居一幢幢依山走势高低而筑,上下间行走的小路呈折尺形状,房屋间的小巷只能容下两人擦肩而过。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各种桃树、杏树、梨树点缀其中,屋后高大的古树连成一片。村中的白色炊烟袅袅升起,与树林间的晨雾相融,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听得身边相机快门声响彻一片,由近至远……

  在离开婺源回家的路上,大家都有竟犹未尽的感觉。一位同伴感慨地说:“婺源就像一位没出嫁的大家闺秀,可人可爱。”我们驾车一路欢歌开离了婺源,分手时相约明年再来看她。   游婺源Tips:

  1、进出交通:

  民航:婺源附近有屯溪机场、景德镇机场、衢州机场和南昌机场。离婺源最近的机场是景德镇机场,两地相距98公里,最远的是南昌机场。

  铁路:进出婺源的几个方向都有铁路。南昌、鹰潭、上饶和衢州等站,一般都有列车停靠。

  公路:婺源(紫阳镇)有直达苏州、上海、杭州、萧山、绍兴、宁波、温州、深圳、广州、南昌等地的旅游班车。   2、婺源交通:

  在婺源境内,中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有小巴可以出租,数量有限。在婺源县城,有很多的摩托车以及人力三轮车可以搭乘,价格很公道。

  3、住宿:

  当地的宾馆住宿条件还不错,但价格相对较贵;建议在婺源期间,最好住到农家开设的小旅社里,卫生条件也不错,这样可以真正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4、特色美食:

  红烧荷包红鲤鱼: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的著名特产,婺源的荷包红鲤鱼与别处的红鲤鱼绝不相同。去高砂或者中云,现抓现宰,绝对生猛。

  清蒸草鱼头:当地习俗是中秋节时吃草鱼头,此时草鱼头中脑髓最满。

  石鸡:石鸡不是鸡,和田鸡差不多,但个更大,更好吃。

  粉蒸肉:这道菜并不陌生,但婺源地道的做法与别处有所不同,特别是粉蒸腊肉。

  5、纪念收藏:

  婺源地区以红、绿、黑、白四色命名的四色特产非常有名。

  红荷包鲤鱼:荷包红鲤鱼是我国独特淡水鱼种,钓鱼台国宴珍品;

  婺绿(茶):早在唐代,婺源是著名的绿茶产区,宋时被称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清入贡。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婺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故婺源又有“茶乡”之美誉;

  龙尾砚台:龙尾砚又称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婺源龙尾山。唐宋时,因婺源属安徽古歙州辖地,以州名物,故称歙砚;

  白色的江湾雪梨:江湾雪梨素有“江南梨王”之誉,贵为贡品。

文章点评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互联网机遇-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